徐州↔香港 | 此去香江三“万里”
香港,一颗璀璨的“东方之珠”,屹立在南海之滨。这座世界名城,在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前沿,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,长期扮演着“窗口”的关键角色。
进入新时代,徐州人同样将香港视作开拓进取、对话世界的重要平台。8月1日,2023中国徐州(香港)投资推介会将在美丽的九龙湾怀抱中举行。
此去香江,有三“万里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万里商路
行万里路,看万千风景。
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、贸易中心,近年来随着大湾区规划建设不断推进,这一属性还将进一步稳固、强化。热带的可可豆与寒带的木材,以数字的形式跃动在交易板上;沉甸甸的粮食与亮闪闪的矿产,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流通。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开数据, 2022年香港商品贸易总额达94591亿港元,位列全球第十大商品贸易经济体。
徐州与香港的商路沟通由来已久。2004年,徐州在香港举办了第一届投资推介会;2007年,徐州开通香港包机。近20年来,众多港企纷纷到徐州投资兴业,截至今年上半年,港商在徐投资项目超过3000个,港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、投资领域不断拓展、投资方式更趋多元化。
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、省域副中心城市,徐州对接香港,有广阔的市场腹地、明确的市场需求、强烈的市场意愿。徐州市香港经贸招商联络处将于投资推介会上揭牌,城市能级向“万亿俱乐部”跃迁,发展力量向“343创新产业集群”汇聚,均可于此受益。
万里鹏程
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
随着《长安三万里》的热映,李白的诗句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元素。对高度与速度的梦想,可以形容英才的焕发,也可以比照科技的飞跃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教授,同时是中国矿业大学和香港大学的“双料”校友。作为“亚洲电动汽车之父”,其个人成就与一整条产业链的腾飞,均可以印证“扶摇直上九万里”的潇洒。
在陈清泉院士的两座母校所在地,科技创新都是发展的最靓底色。
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,原创力强,科技园、科学园、创新园等高水平科创载体,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院校,近年来不断配合国家“双循环”发展格局,就“国家所需”发挥“香港特长”。 据统计,香港科技界就业人数已从2014年的3.5万人增至超过4.5万人;初创企业数量也从2014年的1000家左右增至2021年的3800家。
而在徐州,卧牛山脚下,建设中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实验基地正向深地“掘进”;中国矿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中,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、国家级重点学科不断探索着知识的边疆;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里,省级技术创新中心、高新技术企业“拔节生长”;在徐工集团,起重机等大国重器支撑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……近年来,徐州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,加快构建“1+3+100”科创平台体系,攻关关键核心技术,用科技为产业发展“强身健骨”,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行稳致远。
徐州-香港协同创新中心将于本次投资推介会上揭牌。在徐州与香港之间,在科技创新领域,类似陈清泉院士这样的佳话,多多益善!
万里汉风
轰轰炮火惩倭寇,落落乾坤复汉家。
挈妇将妻宁失计,红妆季布更清华。
抗日战争期间,柳亚子先生在香港一带辗转,感于时局留诗一首。时隔大半个世纪,“汉家”“红妆季布”等词语,仍能在两汉文化的语境下,精确唤醒徐州人的文化自觉。
香港始终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邹韬奋、茅盾、夏衍、范长江等一大批文化人以此为基地,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唱响了爱国最强音;举世闻名的香港电影,从一部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《庄子试妻》发轫;一首《我的中国心》,经黄霑填词、张明敏演绎,已成为华语歌坛永远绕不过的经典。
如今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,有着“国潮汉风”“快哉徐州”等一系列文旅品牌,与“背靠祖国,放眼世界”的香港,在文化交流上大有文章可做。
香港•徐州文化旅游推介中心将于本次投资推介会上揭牌。长风万里鼓汉歌,两城携手逍遥游。城与城的握手,必将带来更多人与人的对话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,产业与产业的互促。
香港狮子山
香港有一座狮子山
代表着香港人自强不息
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
徐州也有一座狮子山
见证着两千年传承不绝
融入血脉的汉家风骨
此去香江三“万里”
两“狮”之会,值得期待
徐州广电新闻评论部 | 黄锟
编辑 | 张旋
一审 | 曹健
二审 | 张清 渠峰
三审 | 王经波
关键词: